跳至主要内容

老師

·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Have you ever wondered what teachers should be like?

我小時候覺得老師只有兩種:一種人很好、很有耐心,另一種很嚴格但是可以教出很厲害的學生。但是無論老師很和善還是很兇,在我長大的文化裡,似乎總是會把他們看成模範好榜樣。但長大我才慢慢發現,老師其實就是一種職業,他們也只是普通人,所以一樣有各式各樣的性格和觀點,而老師並不是像我小時候想的那樣,永遠是個模範。

冷漠地否定

大學的時候,我除了本科英國文學系,還修了音樂系的課。當時我有一位很嚴格、標準很高的老師。每次上她的課,我總是膽戰心驚,有一次她很不滿意我的表現,直接把我罵到哭,然後冷冷地對我說:「哭了齁?」接著就繼續滑著她擺在鋼琴譜架上的手機。

我當時非常的挫折,覺得自己一定是糟糕透頂才會被罵的體無完膚。但其實我自己也明白,我並不是唸音樂班長大的孩子,就只是那種「小時候有學過鋼琴」的人,所以即便我很努力地練習,我的程度還是不可能達到跟音樂系主修學生們一樣。

畢業後,我偶然有一次和這位老師吃飯,提及我想自己寫歌來唱,但我怕自己唱不好。她聽完直接笑笑地說:「妳不會唱歌啊!嗯,對啊妳不會唱歌。作曲...妳可以學學看,那個比較沒有門檻。」聽完之後,原本心中有小小音樂夢的我,直接放棄這個夢想。

轉機與鼓勵

但人生就是這麼神奇,也是在唸大學的時候,有一次我在作曲室跟我的伴奏聊天時,她突然提到了一位我知道的音樂家,我就說:「哇!妳認識他喔?他很厲害耶!他課教得很好,很會解釋,我有看過他的影片。」我的伴奏說:「他是我作曲老師呀!」當時這件事情就默默地暫存在我的心中,因為我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我「夠格」跟他學習。

畢業後,我有次突然想起了那段跟伴奏的對話,看著我的琴鍵,我就想著:「Why not? 我何不試試看能不能上這位老師的課?」於是我請我的伴奏幫我引薦一下,然後我傳了封 email 給這位老師,就這麼幸運地約成了第一堂課。

「所以你的故事是什麼?」老師在我播完我寫的第一首歌之後問我。
「蛤?我的故事?」我尷尬地笑了一下。
「對呀,你怎麼會想寫歌?」老師問。
「我就...喜歡,小時候沒有機會讀音樂系,但我一直很想要作詞作曲,我覺得好像很好玩。」我老老實實地回答。
「你這個歌可以發了吧?」老師輕鬆地說。我當時只覺得他很客氣,沒有嫌棄我的程度。
「你會彈琴嗎?」他問。
「嗯...一點點吧,就看得懂譜啦。簡單的譜。」我人越縮越小。

於是我短短地彈了一段我 10 歲的時候學的曲子,在他非常 casually 說出曲子名稱和作曲家之後就說:「可以呀!你會彈琴。」就這樣的,我有機會跟這位厲害的老師學習。雖然中間因為工作或是出國有斷斷續續,不過還是跟老師學了一陣子,這期間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被鄙視或嫌棄,老師也會避開太高深的音樂專有名詞,用最直白的方式講給我聽,這就是我覺得他最厲害的地方!直到現在我們沒上課了,但變成會吃飯、運動、聊天的朋友。

成長的領悟

長大後的明白,是即便不做學生了改成當朋友,我也根本不會想跟那位把我罵到哭,一路否定我的老師當朋友。因為在我這樣的年紀我已經能分辨,專業領域的成就對人的態度是兩件可以分開的事情。並不是很專業、很有成就的人,就可以冷嘲熱諷還在學習的人,這樣的態度是她的選擇,而我可以選擇不要讓她影響我對自己的看法。

So what should teachers be like?

我想什麼樣子的老師都有,因為他們就是有著不同個性和修養的人,做著「老師」這份工作。一樣都是很厲害、很有成就的老師,卻可以對學生有完全不一樣的態度和影響。同樣身為教育工作者,我相信自己只是在某個領域比我的學生多懂一點,但在其他的領域我仍然要向他們學習。

一路以來我遇到很多學生跟我談心事,說著他們的夢想和困惑。我很榮幸在青少年最迷惘脆弱的時候,可以當一個鼓勵他們的大人,因為我知道在這個階段老師的肯定與否,是有多麼大的力量。除了聆聽,我也很老實地跟他們說:

"Many adults, including me, sometimes just pretend that we have our sh*t figured out, but we don't! Sometimes I have no clue what I'm doing. But I guess that's what we need to learn as humans—we conquer challenges one by one, look for answers to questions we want to know, and learn as we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