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下雨天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下雨天了怎麼辦?我好想你。」 每當下雨天我總是會想起這句歌詞,如果你不知道的話,這可能是時代的眼淚,這首歌是 2008 年由南拳媽媽的 Lara 演唱的超級 catchy 歌曲。順便補充小知識,在德文裡有一個字叫做 "Ohrwurm",英文直譯成 "earworm",這個字指的是一首一直在你腦海裡揮之不去的歌,這首歌就像是一條「耳朵蟲蟲」一直爬行在你的腦海,讓你一直聽到它的旋律。

所以下雨天了到底應該怎麼辦呢?身為一個台北小孩,我好像蠻習慣下雨這件事,但在我成長的過程中,下雨好像總被看成一件很討厭的事情,所以小時候的我好像自然而然也就不喜歡下雨天了。

16 歲時我到了加拿大,那裡的朋友常常邀我在各式天氣下出去健行,為了不想表現出我是個害怕鞋子下雨會弄髒的 city girl,我總是會硬著頭皮參加,而且西方人即便是下雨天也不愛撐傘,防水外套穿著就出門了,所以我也就入境隨俗,擁抱大自然了。但也就是在一次次這樣的體驗過後,我開始享受下雨天那種衝突之間的美好。例如下雨天,雖然有點雨滴的嘈雜聲,但是又同時有一種空靈的清幽,雖然地面上看起來是黃黃的泥濘,但你稍微抬高一點視線,樹葉上卻灑滿了清澈透明的水滴,而下雨時在山林裡的空氣,都還帶著果樹的鮮甜。

這讓我想到音樂人 Bob Marley 的話:

"Some people feel the rain. Others just get wet."
(有些人能感受到雨中的「詩意」,有些人只感受到「濕意」而已。)

但是我畢竟不是 Bob Marley,我只是 Poya,所以不論是詩意、濕意,還是直接失憶,我都會感受到。於是有一天,我骨子裡的 city 細胞還是促使我對朋友說:

"I'm actually quite worried about my shoes getting dirty."
(「其實我很擔心鞋子髒掉。」有一天我終於厚臉皮地講出心裡話。)

"But you can just wash them afterwards?"
(「但你可以之後再洗就好了?」朋友很輕鬆地回覆。)

不知道為什麼,我之前都沒想過髒掉的布鞋,可以洗一洗就好了。以前總覺得布鞋一旦髒了就糟糕了,再也洗不白了。但就在那個時候,我學到了洗白色布鞋的實用小知識:用小蘇打粉、雙氧水、水,以 2:1:1 的比例調和,調和好後把這個膏塗抹在髒掉的布鞋上,然後拿出去曬太陽(最好在大晴天時),乾了之後把這些粉膏直接彈掉或刷掉,鞋子就會變得白白淨淨了!

在今天這個下雨天,分享耳朵蟲蟲這個說法以及洗布鞋白帥帥的方法給在看部落格的朋友們。下雨天,注意安全喔!

常見「飲食禁忌」英文詞彙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 Vegetarian(素食主義者):不食用任何肉類(包括海鮮),但可能食用蛋、奶等動物副產品。
  • Vegan(純素主義者):完全不食用任何動物來源的食品,包括肉類、海鮮、蛋、奶製品、蜂蜜等。
  • Gluten-free(無麩質飲食):避免食用含有麩質(gluten)的食物。
  • Pescatarian(魚素食主義者):不食用紅肉和禽肉,但食用魚類和海鮮,通常也食用蛋和奶製品。
  • Flexitarian(彈性素食主義者):主要食用植物性食品,但偶爾也食用肉類。
    • 屬於比較靈活的飲食方式,目的是減少食用肉類而非完全避免,有點類似鍋邊素的概念。
  • Dairy-free(無奶製品):避免所有奶製品,包括牛奶、奶油、乳酪等。
    • 可能是因為有乳糖不耐症,或是對牛奶蛋白過敏。
  • Nut-free(無堅果):避免所有堅果類食品,通常是因為堅果過敏。
    • 要特別注意,某些看似不相關的食品可能還是有堅果成分或是有與堅果交叉污染。

出國送什麼禮?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每次出國我總是會帶著台灣的伴手禮,除了拜訪朋友可以送禮之外,我也會多準備一些可以送給一路上遇到的好人。以下是我整理出我外國朋友們最愛的伴手禮。

素食/無麩質飲食者適合的禮物

西方人很多是有飲食禁忌的,像是 vegetarian/vegan,或是 gluten-free,甚至有人不吃葷食也不吃麵麩。那怎麼辦呢?以下兩項禮物是你可以試試的:

  • 果乾(尤其是熱帶水果乾或是特殊水果)
  • 茶(高山茶或是某地的特產茶)

一般食品類

如果沒有特別忌口的話,可以考慮:

  • 鳳梨酥
  • 牛軋餅
  • 雪Q餅
  • 芋頭相關產品(西方國家比較少見)
  • 黑芝麻產品(他們常見的是白芝麻)
  • Wasabi 產品(適合敢吃辣的朋友)

非食品類禮物

  • 原住民圖騰的相關小物
  • 茄芷袋
  • 檜木精油
  • 藝品
  • 蒸氣眼罩(雖然這好像是日本伴手禮?)
  • 可愛文具(年輕朋友特別喜歡)
  • 古早童玩(送小朋友,例如可以拿在手上、疊起來的吹泡泡玩具)

溫馨提醒

  • 有人會說送「泡麵」,這個部分要記得確保內容物都是可以帶上飛機的,有肉類的可能就不適合。
  • 我有發現一個小特點,也許是巧合?不過我的外國朋友,都不太喜歡紅豆餡的東西,鳳梨酥也很看人,但當然這是我自己的經驗,你還是可以試試看。

全英文學習最好?

·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請問老師上課可以全英文和我的孩子溝通嗎?這樣就跟老外在學母語一樣,有這個環境他就可以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學會了!」

這句話不外乎是我從事英文教學以來,聽過最多次的話。到底「全英文學習」或是「沈浸式教學」好不好?答案是——非常好!但是否為最有效的方法?今天我想以一個「學生」的角度來分享我「全英文」和「全德文」學習的故事。

全英文學習的經驗

我 10 歲時參加了一個英文班,雖然我在那裡只有兩三年的時間,卻已經幫我把英文的底子打得很深厚穩定。他們教的不是學校的內容,而是自己的一套教材。老師們都是在國外長大的 ABC,上課八成用英文,兩成會有中文。所以這裡「幾乎」是全英文教學,但每個重要文法,老師還是會從文章中挑出來「中英夾雜」地教,不會一味堅持「全英文」而導致學生聽不懂。

16 歲時,我到了加拿大的高中就讀。這裡真正是「全英文」學習,所有師長及朋友,沒有人會講中文。全英文聽久了,對於課堂上老師的指示以及跟同學討論會用到的詞彙,都滾瓜爛熟,而生活用語的理解也沒問題,包括買東西、搭交通工具和吃飯等等的對話。但在學校較難的科目,例如心理學、生物和英國文學(我們當時在學莎士比亞的馬克白),我還是必須查字典,因為某些專有名詞和太複雜的句子結構,我無法在全英文的課堂中完全理解。總之,我的英文其實從小就學得不錯。

我的英文學得好的原因:

  • 我本來就對英文很有興趣,沒上課也會自己接觸英文(例如聽英文歌、看劇)
  • 上課很專注,勇於回答問題
  • 每次回家都認真寫功課、準備考試
  • 在台灣英文班時,我年紀還算小,很能適應另一個語言的結構
  • 底子有打好,出國到真正的全英文環境,能吸收更快、更多
  • 我交了很多外國朋友,而且常常跟他們互動
  • 每天我都會使用英文

全德文學習的經驗

我的德文學習是從 19 歲才開始。一開始我用中文學,這個老師教得非常好,所以我的發音規則和基本文法都蠻扎實的。畢業後我到了外面的「全德文」補習班上課,但我一進去就注意到很多從一開始就在這裡補習的學生常唸錯字,文法也很奇怪。當時就猜想,他們應該是從一開始就沒聽懂,所以基礎的東西都不知道。

在這個「全德文」補習班,我的德文老師上課有兩個規定:

  1. 上課不能講中文(包括和同學交談)
  2. 不准查字典,所有不會的字都要問老師

實例分享

我的德文老師有一次很不開心地碎念大家,起因是當時同學們之間在交談,但有一個人不知道「憲法」的德文怎麼說,所以就用中文問了其他同學,然後他就被罵了。就「用中文問某個字怎麼說」這件事來看,我個人覺得沒有什麼問題。如果你知道,你就不會問了。如果其他同學知道,他告訴你不是很好嗎?

教學理念

我不會規定學生上課只能講英文,也不會堅持再難的文法和詞彙我都只用英文解釋,是因為 「你懂了」這件事情,比「你透過哪一個語言懂」更重要。我會鼓勵你用英文問問題,是因為我希望你到了中文不通的環境,仍然能想出辦法問問題。但如果你用中文問問題,我也不會生氣,我只會開心你想弄懂你不會的東西。我認為老師的出發點會影響學生的感受。

關於查字典的問題

那不准查字典這件事呢?老師說這是因為她要用德文跟我們解釋單字。身為一個在 C1 德文班的學生,我們學習的單字一定很難。例如最近在學很多法律相關的字,我觀察下來的結果是,當老師用德文解釋一個很高級的德文單字,十分鐘過後,還是沒有人能知道那個字「確切」的意思。「大概」的意思我們可能知道,但這是我們要的嗎?我把我們的對話換成英文,讓你感受看看:

"Excuse me, what does the word 'constitution' mean?"
(不好意思,請問 "constitution" 這個字是什麼意思?)

"A constitution is a system of basic laws and principles that a country or organization is governed by. It defines the powers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rights of the people."
(憲法是一套基本法律與原則的體系,國家或組織就是依據這套體系來運作與治理的。它規範政府的權力,也保障人民的權利。)

其實老師解釋的根本也沒這麼順暢,她中間很多的 "Hmm...how do I explain this?" 或是 "Hmm...do you know what I mean?" 所以我本身不會禁止查字典的,想必你如果真的不知道 constitution 是什麼意思,我那段英文解釋完,你也還是不知道吧?但如果你查字典,五秒鐘就會知道這個字是「憲法」的意思,接著我們就可以實際應用這個字到句子裡了。而且你不是「大概」懂,你是「確切」地懂了!那你再想想看困難的文法和單字,用外文解釋外文,你真的能懂嗎?

我德文學得很普通的原因:

  • 我除了上德文課,其他時間不會接觸德文
  • 上課不考試,所以我很少要求自己背單字
  • 老師全德文解釋所有文法單字,我常常理解得很模糊
  • 我自己真的沒有很認真在讀,就只是當一個興趣而已

與老師的辯論

其實我的德文老師也知道我是英文老師,所以我們曾經互相辯論過這個「不能查字典」的事。她問我:「在考試的時候不能查字典,那你學生太依賴字典了,他就不會知道怎麼猜這個字的意思了。」這句話的邏輯本身就有點問題,「你知道更多單字的意思」並不會導致「你考試時不懂得猜字」。In fact, the more you know, the better. 不是嗎?你懂的單字越多,看懂文章的機率就越高,而且你還能用這些你已經會的字,去猜你不會的字。

到底適不適合全外文學習?

  1. 看年紀 - 年紀越小,適應能力越強
  2. 看程度 - 基礎不夠紮實,全外語環境反而造成挫折
  3. 看這個字或文法是否是抽象或很難解釋 - 抽象概念用你的母語解釋,會更有效率、更精準
  4. 多造幾個句子讓你理解 - 實際應用比單純理解定義更有效
  5. 考試確認你知道 - 測驗你是不是真正理解,而不是似懂非懂

我的回答

  • 「老師您可以全英文上課嗎?」
    可以,尤其是小(小)孩程度很好的學生,我一定最想用全英文教課。原因是小孩子很能適應另一個語言的結構,而程度好的學生基本的聽講對他們來說都不是問題,那就多聽、多講一點。但我絕對不會故意不說中文,因為重點是要讓你懂。

  • 「亞洲人學英文才背動詞三態吧?不是多講就記得了嗎?就像母語人士他們也都沒有這樣背啊!」
    首先,你不是母語人士,所以這些東西你生活中並不會一直頻繁地用到、聽到。再來,以同樣的邏輯,你是因為算了很多次 9 x 7 = 63,所以最後自然而然地就記得了答案,還是因為你先背了九九乘法表?

  • 「全英文上課就像把小孩送出國,不用特別教文法,他就自己會了。」
    如果他 24 小時有這個環境,而且夠小,那很有可能!但如果不是,他會很難從課堂中的全英文對話,自然而然理解進階的單字和文法。

  • 「比起補十幾年的英文,直接出國比較快。」
    如果你孩子小(或是大一點了但底子很好),而且他在國外的生活一直需要英文的話,那你說的完全正確!當然不管什麼年紀或程度,只要用對方法認真地學,什麼都有可能的!

語言學習不應拘泥於「全英文」或「全母語」的二分法,而是應該根據學習者的需求、程度和學習目標來靈活運用。最重要的是「你真的懂了」而非「你用什麼語言去懂」。因材施教的老師應該會把學生的理解和進步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堅持他的方法才是最好的。全英文教學很好,但它是工具而非目的,我們的目標永遠是有效學習。每個人喜歡的學習方法不一樣,對你來說最有效的,就是最好的!你自己的努力,也是很重要的!

自言自語超有用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從今天開始,你可以用任何你正在學習的外語自言自語,不要小看以下的自我對話:

"Wow, I'm so glad I slept in today!"
(「哇嗚,真開心我今天能睡晚一點!」——你因為不知道「睡晚一點」的英文怎麼說,所以去查字典,學到了「 sleep in 」。還順便複習了 sleep 的過去式是 slept。)

"Okay, now I'm going to brush my teeth, then make myself some breakfast."
(「好,現在我要去刷牙然後給自己做點早餐。」——練習未來式「be going to」。)

"Hmm...do I want cereal for breakfast? Nope, I'm actually in the mood for yogurt today!"
(「嗯...我早餐想吃麥片嗎?不要,我今天其實比較想吃優格!」——複習問句怎麼造,為什麼是用 do 開頭?)

"Oh no! I forgot to buy yogurt yesterday. I'll grab some on my way home today."
(「噢不!我昨天忘了買優格。我今天回家路上順便買一些。」——差點忘了用過去式造句,還好想了一下發現我有說「yesterday」,所以要用 forgot 不是 forget!然後「在回家路上」怎麼說呀?)

自言自語的好處:

  • 沒有時間的壓力,你可以慢慢想。不知道的字還可以查字典!
  • 沒有人在你思考時給你壓力,你要想多久都可以。
  • 這根本是「客製化」語錄,因為這些都是你平時會想講的話。課本和雜誌都是別人講話的內容和方式。
  • 熟悉你平常說話需要的詞彙和句型。
  • 其實你最後會發現,你日常會說到的話,就是這些而已。

當然,如果你是程度中高級的同學,這招仍然很有用。但我們可以變成進階版:

"I've been craving yogurt for days! I should've bought some yesterday."
(「我已經想吃優格好幾天了!昨天應該買的。」——練習「現在完成式」 + 應該做但沒做的「 should have + p.p. 」。)

"Look at this empty fridge! I'm feeling...depressed, disappointed, and melancholic."
(「看看這個空蕩蕩冰箱!我感到...低落、失望、憂鬱。」——喚醒你曾經背過的那些高級詞彙!)

慢慢 build up 你的語感和自信,從無壓力、客製化、超有用的自言自語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