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The Let Them Theory Quotes

·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這些是我讀完 Mel Robbins 的《The Let Them Theory》後,特別有感觸的十個句子。


1. "Being happier requires you to allow yourself to be happier. It's impossible to enjoy your life or love yourself and beat yourself up at the same time."

「變得更快樂需要你允許自己變得更快樂。你不可能在享受生活或愛自己的同時又打擊自己。」

如果你常常覺得自己還有很多地方沒做到,所以不值得感到開心的話,要記得這句話。✨

2. "Sometimes you have to end things before they end you."

「有時候你必須在事情毀掉你之前結束它們。」

有時候拖延只是延長痛苦,可以解決的時候要趕快採取行動。🌸

3. "People can only meet you as deeply as they've met themselves. Most people haven't gone to therapy, haven't looked at their issues, and they don't want to."

「人們只能以他們了解自己的深度來了解你。大多數人沒有接受過諮商,沒有審視過自己的問題,而且他們也不想這樣做。」

他人給你的評價,不會超過他們的自我認知程度。🧠

4. "Never feel bad about asking for what you deserve. Never hint about something as important as a commitment. Being able to have honest convers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a loving and healthy relationship."

「永遠不要為要求你應得的東西而感到愧疚。永遠不要暗示像承諾這般重要的事情。能夠進行誠實的對話是有愛且健康關係的基礎。」

如果覺得你必須釐清關係或某件事,就問吧。💕

5. "A real conversation only destroys something that is fake."

「真正的對話只會摧毀虛假的東西。」

透過對話,我們可以知道對方是 against the problem 還是 against you。💬

6. "The truth is you don't have to be special. You just have to be what most people aren't: consistent, determined, and willing to work for it."

「事實是你不必很特別。你只需要成為大多數人不是的樣子:堅持的、有決心的,並願意為此努力。」

你可以決定是 one day 或是 day one。🌱

7. "Beneath all the fear and excuses and time wasted is the life you wanted all along."

「在所有的恐懼、藉口和浪費的時間之下,是你一直想要的生活。」

採取行動吧!💪

8. "You decide if a comment from a loved one destroys your self-esteem or rolls off your back. You decide if all the bad dates you've been on cause you to lower your standards or become even more discerning. You decide if someone else's success makes you quit or inspires you to work even harder."

「你決定那個愛你的人的評論,會摧毀你的自尊或是你仍能不受影響。你決定你經歷過的所有糟糕約會是讓你降低標準還是變得更有判斷力。你決定別人的成功是讓你放棄還是激勵你更加努力工作。」

很多事你其實可以決定。🔄

9. "There are 1 million ways to solve a problem; there are also 1 million ways to provide support."

「解決問題有一百萬種方法;提供支持也有一百萬種方法。」

提供協助也是一種智慧。🤝

10. "It isn't about getting the answer that you want. It's about getting a truth about where you stand... It's about the facts of what is worth your time and what is not."

「重點不是得到你想要的答案,而是了解你真正的處境⋯⋯釐清什麼值得你花時間,什麼不值得。」

有時候我們永遠不會得到真正的答案,但是至少我們會知道自己在這段關係裡的位置。💭


All quotes here are from The Let Them Theory by Mel Robbins.

The Let Them Theory

·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I finally finished reading the highly anticipated book The Let Them Theory! Written by Mel Robbins, a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author and world-renowned expert on mindset, motivation, and behaviour change, this book has been on my reading list since its release.

What isn't immediately apparent from the book cover is the crucial second component of this theory: Let Me. The book explores various aspects of life where we can apply this transformative approach, and I'm excited to share the key insights I've highlighted throughout my reading.


The Foundation: Ancient Wisdom Meets Modern Psychology

I like that to unfold this book, Robbins connects her theory to other ancient philosophies and psychological concepts:

"Stoicism focuses on controlling your own thoughts and actions—not the thoughts or actions of others."

「斯多葛主義專注於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而非他人的思想或行為。」

"Buddhism and Radical Acceptance teach that suffering comes from resisting reality."

「佛教和『全然接受』理論教導我們,痛苦來自於對現實的抗拒。」

"Detachment Theory teaches us how to emotionally distance ourselves from situations that trigger us."

「分離理論教導我們如何在情感上與引發我們情緒反應的情況保持距離。」

So all these concepts direct us to one fact—"True power lies in our response."

「真正的力量在於我們的回應。」


The Two-Part Framework: Let Them → Let Me 🔑

Let Them: Accepting What We Can't Control

The Let Them component involves releasing our grip on circumstances, people, and situations beyond our influence. Let things unfold naturally. Let friends misunderstand me. Let family members disagree with my decisions. Let people laugh at my dreams. Let the bus run late. Let that person I care about be passive-aggressive. Let that boy dump me on a cold winter day after initiating the pursuit himself and saying that he wasn't just playing around, and then pulling out the "What exactly did I promise you?" and "Let's not put a label on it and go with the flow" cards (I know that's oddly specific...).

This might sound like passive resignation, but it's actually quite the opposite—it's an active choice to redirect our energy away from futile attempts at control.

Let Me: Reclaiming Your Power

The Let Me component is where transformation occurs. After accepting what we can't control, we focus intensely on what we can:

Let me cry for days because I got my feelings hurt. Let me decide whether this situation is a deal-breaker or something I can work on accepting. Let me make changes to improve my circumstances. Let me reclaim my emotional peace and personal power.

"The problem with waiting is no one is coming."

「等待的問題在於沒有人會來。」

This stings, doesn't it? Yet it's liberating. As adults, we don't need anyone's permission to pursue the life we envision or to leave situations that no longer serve us. The only permission required is our own.

"We're just looking for simple ways to be a little happier and make our lives a little better."

「我們只是在尋找簡單的方法讓自己更快樂一點,讓生活變得更好一點。」

This fundamental truth is something I often forget. Most of us are just trying to make the most of our lives—whether that means reaching our maximum potential or something as simple as making ends meet, falling in love, and building strong relationships with those we love. Our happiness is intrinsically tied to our actions, not to other people's reactions, behaviour, or opinions.


Th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Component 🌊

Reading The Let Them Theory, I thought of a famous saying that goes, "It'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led milk." Well, to redefine the moral behind the saying after reading this book, I do believe that there's to a certain extent some "use" in crying over the spilled milk. Because while I let it be and accept the reality, Let Me be sad about losing something I was really looking forward to. Why? Because that's actually a response only mentally healthy people would have. While reading this book, I realised I've often judged myself harshly during vulnerable moments, which is counterproductive when emotional resilience is most needed.

"Most emotions will rise up and then fall away within 90 seconds if you don't react to them."

「如果你不對情緒做出反應,大多數情緒會在 90 秒內升起,然後消失。」

Like ocean waves, emotions have a natural rhythm—they rise, crest, and fall. The key is allowing this process without interference. Sometimes, there's value in fully experiencing difficult emotions rather than suppressing them. We will start resurfacing when we finally hit rock bottom. Healthy individuals allow themselves to feel deeply, then use that emotional clarity to inform their next steps.


Practical Applications: Relationships and Boundaries 💪

"The more you let other people live their lives, the better your life gets."

「你越讓別人過他們的生活,你的生活就越好。」

Ain't that the truth? Take that oddly specific no-labels-just-go-with-the-flow boy, for example. Within a month of us not talking, he officially posted his new girlfriend on Instagram, and that, my friend, was the moment I decided never again to ruin my days with any updates from him. If I had known then what I know now, if I had just let him live his life and let me live mine, I think the suffering would've been shorter and somewhat less impactful.

Same goes with that one family member I love so dearly that keeps testing my boundaries and emotionally blackmailing me. When loading their problems onto my truck became a habit, my tyres would eventually go flat since I neither have the time nor the energy to keep myself steadily on the road anymore. The fact is, some people still have a lot of internal work to do, and their behaviour isn't mine to handle. Anything that causes my mental health to deteriorate is too expensive.

This principle extends to all relationships. Whether it's someone who refuses to define the relationship whilst simultaneously expecting relationship benefits, or a family member who consistently crosses boundaries, the same principle applies: their behaviour reflects their own internal work, not our worth.

The book mentions that most adults are essentially "eight-year-olds trapped in bigger bodies." Adults avoid confrontation and give someone the silent treatment just like children run away from adults and pout in the corner. When we truly let them be who they are, we free ourselves from the exhausting cycle of trying to control the uncontrollable.

That said, we do have some influence. I saw a funny quote recently: "If you can't change a man, change a man." Sometimes, if the deal-breakers are non-negotiable, it might be faster to find a new partner! But for those worth the effort, Robbins suggests leading by example and asking questions like "What feels hard about it?" or "Have YOU thought about what you might want to do about this?" If they change, great. If not, you decide whether it's a deal-breaker or something you can accept.

💡 Tip from Robbins: If you ever encounter a no-labels person, try saying: "I love spending time with you. But I only want to invest more time and energy if we're going to go to the next level."


Reframing Comparison: From Torture to Teacher

If we compare our cards with others, it's easy to get lost in how unfair the world is. We've all heard from our Asian family saying something like, "Auntie Lu's husband came from money. He is a lawyer that makes millions a year! Their son is a doctor and he married an elegant musician wife! What a great family!"

So does comparison make our lives worse? It depends on whether you treat it like a torture or a teacher. Comparison can be either destructive or constructive, depending on our perspective. Those living the life you desire aren't there to make you feel inadequate—they're showing you what's possible. After all, other people's success doesn't diminish your opportunities; it illuminates the path forward.

"The fact is, every human being is dealt a different hand in life and you can't control the cards that someone else is holding. The more time you spend staring at someone else, the more you miss the entire point of the game."

「事實上,每個人在生活中都被發到不同的牌,而你無法控制別人手中握著什麼牌。你花越多時間盯著別人,就越錯過整個遊戲的重點。」

So what should we do instead?

"Winning the game of life requires you to focus on the cards you have and choosing what to do with them."

「贏得人生這場遊戲需要你專注於自己手中的牌,並選擇如何運用它們。」

"Other people teach you how to be a better player, and that's how you win."

「其他人教會你如何成為更好的玩家,這就是你獲勝的方式。」

Consider Robbins' beautiful metaphor:

"Imagine standing beneath a sky that's constantly shifting—sometimes clear and blue, other times filled with clouds or rumbling with storms. You've spent so much time and energy trying to keep that sky clear, wishing away the clouds, hoping for endless sunshine. But the sky doesn't care what you want."

「天空會做它該做的事——雲朵會聚集,暴風雨會來臨,太陽會在它高興的時候照耀。你無法控制它,但你可以控制你如何在它下面航行。你可以帶著雨傘;你可以在雨中跳舞;你可以在需要的時候追逐太陽。」


The Evolution of Relationships

"Just because you were best friends during one stage of your life doesn't mean you will be best friends during the next stage, and that's okay."

「只因為你們在生命的某個階段是最好的朋友,並不意味著你們在下一個階段也會是最好的朋友,而這也沒關係。」

I feel that, deeply. When I was 16 years old studying in Canada, I had two particularly good friends that made my time there wonderful. One of them got married and moved to another country a few years ago, and she has rarely responded consistently to keep up the conversations since.

The other friend—this is a bit dramatic, but long story short, my friend's sister called me a selfish person along with some swear words when I was feeling unwell once and needed my friend to drive me to the hospital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Even though my friend was debating on who she should listen to for a long while, she ended up still driving me to the ferry so I could get help from another friend in the city. We never talked again after this incident.

In both cases, there's a sense of loss that our friendship has either ended or become distant. But at least, when I needed friends as a teenage girl in a foreign country, they were there to make my time incredibly memorable. So to that, I'm thankful. The rest I think I'll leave it to fate.

When I was at uni, the girl that sat next to me on my first music lesson became my friend and later introduced me to my accompanist. My accompanist then went on introducing me to several other friends I now have, but I rarely talk to my accompanist or the girl I met on my first music lesson anymore. There's no beef going on. It's just later in life they both moved away.

So my point here is, this insight challenges our attachment to permanent relationship structures. Some people enter our lives for a reason, others for a season, and a precious few for a lifetime. Each serves its purpose, and recognising this can transform grief over lost connections into gratitude for what was shared.


Cultural Navigation 🌏

Part of the reason why I enjoyed reading this book is because culture-wise, it challenges my understanding of relationships. "Piety" is what we highly emphasise in our culture, but where are the boundaries if there are any at all? "Well-rounded" is a characteristic that we value, but to what extent should we compromise to achieve that? Also, who do I put in priority? Myself or my family?

I've been exposed to both Asian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I find it challenging to stand on the perfect fine line where all aspects are taken care of. I understand how I should behave in this culture, but at the same time I also know that how I'm expected to act doesn't align with the new fusion of values that I have now gained from both cultures. Both cultures have their pros and cons, and I'm still learning to find a balance.


Conclusion: The Path Forward

The Let Them Theory isn't about becoming indifferent or detached—it's about becoming strategically selective with our emotional investments. By releasing control over what we can't influence and focusing intensely on our responses, we create space for genuine growth and authentic relationships.

Next up, I'll be sharing my favourite quotes from the book that really struck a chord with me. 📖✨

瑞士三日遊

·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是的,又再一次地來到了貴鬆鬆的瑞士!這次主要是跟著我住在瑞士的朋友一起玩 St. Gallen 聖加侖Appenzell 亞本塞Arbon 阿爾邦

德鐵 delay 或是出小狀況好像很正常,不過很少聽說瑞士國鐵會有小插曲的,但很幸運地就被我們遇到了。在我的旅伴熟睡的同時(我搭車都會一直醒著顧行李,和聽廣播),瑞鐵的員工突然廣播說:「我們今天不停 St. Gallen 喔,請你們在下一站就下車。」而且呢,她是用德文廣播的!我當時懷疑了一下自己是不是聽錯了,不過我有八成確定瑞鐵是要提早趕我們下車,所以我趕快叫醒我的旅伴,然後把包包背好、行李拿好。在車門開啟的前 30 秒,英文廣播終於出現了,這時確認了他們真的不停我們的目的地,但英文廣播一講完車門就開了,所以聽英文版的外國乘客都措手不及。

這個是我覺得在歐洲很常遇到的狀況,大眾運輸系統有任何的異動不一定會以英文通知。我去年到巴黎玩的時候,從機場坐火車到市中心的路上,車子突然不開了,也只有全法文廣播,我真的完全不知道發生什麼事耶!所以搭歐洲鐵路的時候,要觀察一下附近的乘客有沒有突然一窩蜂地要下車,或是有什麼騷動,因為這時候很有可能火車又有狀況,要乘客提前下車或是在某處轉車。

剛來到瑞士的我覺得這裡跟德國差不多,but it wasn't until I walked into a supermarket trying to get a sandwich that I realized I was actually in Switzerland. 為什麼呢?因為一個很小、很基本的三明治,要台幣四百多塊。


St. Gallen 聖加侖

其實這次是來拜訪朋友,所以我們的行程排得很鬆。第一天我們就在聖加侖悠哉地走走,看看這裡的主教堂。


( Stiftskirche St.Gallen 聖加侖主教座堂 )

晚上我們在一間秤重的自助餐廳用餐,裡面環境挑高簡約,用餐起來是清爽的。


( 這樣是 21.5 瑞士法郎,大約 800 台幣。)

吃完晚餐後,我們就回到我朋友家準備休息。我朋友家有隻貓,但因為他可以自由進出家裡,所以為了外出時可能遇到危險會需要攻擊,他們的貓咪是沒有剪指甲的。貓咪非常可愛也很聰明,所以我很愛找他玩,結果玩著玩著我不小心被他抓傷,直接刮出一道傷口。不過因為這個小意外,我才得知了一個厲害的外用藥膏。


( 我擦完這個藥,隔天傷口就差不多癒合了,所以我回德國之後就買了兩三條帶回家。)


Appenzell 亞本塞

第二天我們搭著可愛的紅色火車去 Appenzell。這個地名,一直讓我想到 Rosé 跟 Bruno Mars 的神曲 — APT.(Appenzell, appenzell…)。


( 通往亞本塞的火車 )


( 亞本塞到了! )

Appenzell 是一個悠閒的小鎮,主要能逛的街道只有短短一條,不過這裡空氣清新,建築外觀也很有特色、顏色鮮明,在陰雨綿綿的日子逛著亞本塞,別有一番風味。


( 亞本塞街景 )

沿途風景很美,會經過瑞士鄉村風景,這些景色就像我小時候看的卡通 Heidi, Girl of the Alps。卡通的女主角是一位叫做小蓮的女孩,故事講述她跟爺爺在阿爾卑斯山生活的點滴。


( 這就是我印象中典型的瑞士地形,小小山坡上有著小小房子。)


( 沿路看到清澈的溪流 )


Arbon 阿爾邦

最後一天我們來到了 Arbon,這裡離 St. Gallen 大約只要 20 分鐘的車程,多謝朋友和她老公開車載我們到這裡走走。中午我們去了他們朋友開的 pizza 店吃了好吃的 pizza,接著就到附近的街道逛逛。


( Arbon 街景 )


( Arbon 鄰近 Bodensee 波登湖 )


( 我在山丘上的某個小湖邊點的熱巧克力。這真的是再瑞士不過的一張照片了! )


回德國的火車上

瑞士三天行就這樣悠閒地過完了,而最後一天在我們搭火車回德國的路上,遇到了兩位很友善的德國人。這兩位中年德國女士坐在我們對面(歐洲的火車有兩個兩個對坐的座位,我們四個用同一張桌子)。我一開始就覺得她們很酷,因為當天火車一如以往的瘋狂 delay,於是在我坐在椅子上滑手機的同時,這兩位女士就先去後面車廂買了兩瓶啤酒,拿到座位上開喝,打開瓶蓋的同時其中一個還對我眨眼睛。Yes, she winked at me in a very cheeky way. 總之就是蠻好笑的,所以我就對她們微笑回去。不久後其中一個就忍不住問我們:

"Sorry, was it Mandarin that you guys were speaking? We've been trying to guess," they asked.
「不好意思,你們剛剛在說的是中文嗎?我們一直在猜。」她們問。

"Yes, we've been speaking Mandarin," I answered with a smile.
「對,我們是在講中文。」我微笑地回答。

"But she speaks German too!" my friend immediately and excitedly set me up.
「但她也會說德文!」我朋友馬上開心地出賣我。

"Oh echt? Warum sprechen Sie Deutsch?" now they're invested.
「喔真的嗎?為什麼您會說德文?」她們現在開始很有興趣。

於是乎她們就滔滔不絕地跟我說了超長一段德文,我的腦袋像是網路不穩一般地累格了一下,待我處理並翻譯完剛剛的資訊,我才能講出幾句德文回應。但幸好我朋友聽不懂德文,所以最後還是慢慢倒回英文對話,真是鬆了一口氣(身為一個教語言的老師,這個是不好的示範,我應該要動動腦多練習的,請勿學習!)

她們兩位是德國的大學教授,但是因為分別替不同的大學工作,所以一年才會見面一次,碰面都是在瑞士開會的時候。她們一位是 sociologist 一位是 climatologist,都是談吐非常清晰又有深度的人。聊到最後她們推薦了一些她們自己喜愛的巴伐利亞景點給我,所以其實我後來去的奧古斯堡、雷根斯堡都是她們給的建議。旅途中遇到能夠和其他人聊天的機會,都會讓這趟旅程更加的 memorable,也謝謝她們讓無聊的延遲火車旅程變成一段美好的回憶!

然後~我終於把上個月的歐洲行寫完了!我覺得部落格是很好的紀錄呢!

巴伐利亞的湖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除了之前分享的 Schloss Herrenchiemsee 海倫基姆湖宮Chiemsee 基姆湖以外,我這次還去了 Königssee 國王湖Starnberger See 史坦貝爾格湖


Chiemsee 基姆湖


( 不知道曾幾何時德國的景點很喜歡賣這種橡皮鴨紀念品。每個地方的鴨子穿的衣服都不一樣,喜歡搜集的人可以買回家泡澡,它是真的可以飄在浴缸裡。 )

來到基姆湖可以搭船跳島,下面這張照片就是 Fraueninsel 女人島上的餐廳。女人島上的修道院非常有名,這裡的修女還會釀酒跟做 Marzipan 杏仁膏,很酷吧?


( 炎炎夏日,清涼啤酒配湛藍湖泊 )


( 吃喝完就可以在島上到處散步走走,欣賞沿途的湖畔美景。 )


Königssee 國王湖

國王湖是德國最深的湖泊,湖水翠綠清澈。我這次是二訪國王湖,這裡當然非常漂亮,但算一算從慕尼黑來這裡的往返時間(單程需要約兩小時,這是不塞車的情況下),再加上搭船到聖巴爾多祿茂教堂還要半個多小時,會覺得有一點久。但是島上與世無爭,甚至連網路訊號都沒有,可以享受一下片刻的世外桃源。

為了保護環境並且維持這裡清澈的綠色湖水,從 1909 年起就只能用電動船或是其他手划船在此航行。在船上有一個有名的橋段,就是解說員會在這安靜的湖泊上吹 Flugelhorn(柔音號、富魯格號),然後告訴你在這山谷裡面能夠聽到幾次回音,表演完之後就會來收小費。


( 被阿爾卑斯山環繞的國王湖 )


( 因為自拍很尷尬,所以我找國王湖的鴨一起。 )


( St. Bartholomä 聖巴爾多祿茂教堂 )


Starnberger See 史坦貝爾格湖

最後這個史坦貝爾格湖是我德國朋友真心推薦的,這裡從慕尼黑中央車站搭火車竟然只要 20 分鐘!這真的是我這次很欣喜的發現耶,這麼短的車程可以把我從城市帶到平靜的大湖,而且一下車就直接到湖邊了,超級方便!


( 我們的午餐 )

這個湖有一段著名的歷史:1886年,巴伐利亞的「童話國王」路德維希二世就是在這裡神秘溺水身亡。在這個事件的前一天,他才剛被宣布精神失常並被迫退位。雖然官方說法是說國王是自殺的,但至今仍有人懷疑是謀殺,可惜真相只能成為永遠的謎。

巴伐利亞的「堡」

·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許多德文的地名都叫做「XX堡」?例如我今天想分享的這些德國巴伐利亞城市,就是:Nürnberg 紐倫堡Rothenburg 羅騰堡Augsburg 奧古斯堡Regensburg 雷根斯堡,和奧地利的 Salzburg 薩爾茲堡。這些地名中的「堡」來自德語的 -burg 或是 -berg

-burg 和 -berg 的含義

-burg = 城堡/要塞(castle/fortress)
德國地區在中世紀時期政治分裂,各地領主在戰略要地建立城堡作為軍事要塞。這些城堡周圍逐漸聚集居民,發展成城鎮,地名也就保留了「堡」的稱呼。

-berg = 山(mountain)
表示這個地方位於山區。

各城市名稱解析

  • 紐倫堡(Nürnberg):XX山(原本那座山的名字已不可考)
  • 羅騰堡(Rothenburg):紅色城堡(德語 rot 是「紅色」的意思)
  • 奧古斯堡(Augsburg):奧古斯都的城堡(以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命名)
  • 雷根斯堡(Regensburg):位於 Regen 河匯流處的城堡
  • 薩爾茲堡(Salzburg):鹽堡(德語 Salz 是「鹽」的意思,這裡因豐富的鹽礦資源得名)

Nürnberg 紐倫堡

紐倫堡可以說是出乎我意料的漂亮!光是這趟德國行,我就二訪了這座城市!藍天白雲配上彩色的房子,漫步在這裡心情真的會有粉紅泡泡呢!


( 右邊這間是理髮廳 )


( 這裡的每個街角,都是拍照的好地方。 )


( 在紐倫堡城堡旁邊的咖啡廳,點了超療癒的莓果蛋糕。 )


( 我原本以為這就是一般的薯條,但它居然是 Q 的!原來這叫做 Knödelpommes = Knödel 德國餃子 + Pommes 薯條,口感好特別,現炸的好吃! )


( 工匠廣場是一個餐廳、小店的聚集地,從中央車站出來步行很快就到了。 )

對了,紐倫堡的 Lebkuchen 德式薑餅非常有名,它是一個很聖誕的餅乾,吃起來有種溫暖的感覺。


Rothenburg 羅騰堡

羅騰堡是保存相當完整的中世紀古城,從進入這裡主要道路的開始,我就決定直接拍縮時攝影,因為一路都太美了我捨不得只拍部分的街景。以下這張照片是每次看到羅騰堡介紹的時候,都會出現的背景。


( 明信片最愛的背景 )


( 羅騰堡街景 )

羅騰堡的 Christmas shops 很著名,所以即便是熱熱的六月,我還是走進了一間聖誕商店體驗一下夢幻的羅騰堡冬天。


( 這雪人如同我拜訪這裡的心情,浪漫到融化了! )


( 我來這裡之後就愛上了一個新的顏色組合:淡黃色配上玫瑰紅,有一種美女與野獸的感覺,優雅大方又清新。 )

走著走著,我突然在當地的甜點店發現了我以前在德國最愛吃的 Spitzbuben!它本餅比照片看起來更好吃!中間濃郁的草莓果醬,配上外層綿密的餅乾,上面還有新鮮的糖粉,101 分!


( 我心中第一名的德國餅乾 )


( 中餐在一間歷史悠久的餐廳享用,盤子上的麵是德國麵疙瘩,叫做:Spätzle。 )

羅騰堡搭大眾運輸工具其實不太方便,要轉很多次車,所以我們這次是直接跟當地的 day tour,搭他們的巴士去。但是 day tour 的壞處就是,景點預留的時間真的太少了!我們應該還逛不到一半就又要回去集合了,是有點小可惜的地方。

這個 day tour 在帶我們去羅騰堡的路上,先讓我們參觀了 Schloss Harburg 哈爾堡城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裡居然可以把城堡租下來辦婚禮,而且那個宴會廳有夠美!我們參訪的當天就剛好有一對新人要在這裡舉辦婚禮,真的是好夢幻呀!


( 不明原因跳起來? )


Augsburg 奧古斯堡

拜訪 Augsburg 的緣由是,我們在從瑞士回德國的火車上(對,我還有去瑞士,之後來寫),遇到兩位友善的女士,她們推薦給我德國人愛去的景點,而奧古斯堡就是其中之一。

奧古斯堡是由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在西元前 15 年建立,而這裡除了以歷史聞名,也有另外一個著名的 Fuggerei 富格社區 —— 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社會住宅,建於 1521 年,至今仍在使用,年租金只要 0.88 歐元。我有經過這裡,但沒有特別進去參觀。原因是我們在這附近有遇到一些怪怪的人一直想跟我們講話,我稍微沒有很喜歡這個情況,所以很快地就又走回比較熱鬧的區域。熱鬧的區域完全沒有問題,非常美麗愜意,現在來看看一些奧古斯堡的照片吧!


( 奧古斯堡街景 )


( 轉角遇到可愛咖啡廳 )

我在奧古斯堡的時候經過了一間粉紅色的美麗建築,櫥窗裡面擺了相當優雅的戒指、項鍊跟其他飾品。看起來就是我會喜歡的東西,純手工製作,非常典雅。我上網查了一下好像有看到有人說這裡沒有預約的話是不能參觀的,於是我問了一下門口的店員,他們說沒問題的,可以進去參觀。但是因為樓上的展示間很小,我就問了店員是否還有別的展間可以看,沒想到他居然用一個很不耐煩的語氣問我:「你是想要看什麼?」通常我遇到這種情況,會不以為然的冷漠以對,但我當下覺得他們家的產品如果是好的,那我不想因為他的態度而沒有買到。所以我就說:「我想看戒指跟項鍊。」就這樣,理直氣和地看著他的眼睛說。(這邊要小註解一下,我的開場都會先用德文問問題,這是我展現禮貌的方式。但畢竟我就是一個觀光客而已,我的德文能力有限,所以還是會轉成英文,我覺得他就是從那一剎那開始不愉悅的,但我真的也沒辦法。)

總之整個參觀的過程是蠻有壓力的,我很快地看中了幾個飾品就直接買走,買完他就突然變得會耍幽默?我離開之前很真心地稱讚了他們店家這棟美麗的建築:

"It's such a beautiful building! Sehr schön! Wie alt ist es?"
(「這真是棟美麗的建築!好美!它多老了呀(德文)?」)

他要笑不笑地說:

"Yeah, it's a modern building. Only 700 years old."
(「對呀,這是一棟現代建築。只有 700 年歷史。」)

我猜這是笑話吧?我也不知道,總之我離開那裡是有鬆了一口氣。雖然我現在看著我買的戒指還是覺得真是尋獲一枚好物,好典雅好喜歡!但這個購買過程我是覺得蠻有壓力的。


Regensburg 雷根斯堡

雷根斯堡是一個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這裡多瑙河上著名的 Steinerne Brücke 石橋,就是中世紀工程的傑作,建於 12 世紀。


( 石橋 )


( 某條商店街上可愛的狗狗 )

只要有查過雷根斯堡的資料,一定會查到這間叫做 Historische Wurstkuchl 的餐廳,據說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香腸廚房,營業超過900年。


( 好像沒有拍得很好看,不過這個烤香腸很好吃! )


( 一定要配啤酒的吧? )


Salzburg 薩爾茲堡

好的,最後的這個「堡」,是在奧地利的 Salzburg 薩爾茲堡。這是我從小到大,第三次來到這裡,每一次來都覺得比我印象中的還要更美一些!基本上我覺得跨境來到奧地利,還是可以感覺得到這裡跟德國的不同。奧地利給我的感覺更小而美、更精緻,薩爾茲堡的街道非常整齊優雅,有種貴氣在。


( 薩爾茲堡街景 )


( 巨大泡泡的裝置藝術 )


( Salzach River )


( 這是個充滿了莫札特與他的周邊商品的城市。 )


( 米拉貝爾宮花園因為電影《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 而聞名世界,瑪麗亞和孩子們在花園中唱 "Do-Re-Mi" 的經典場景就是在這裡拍攝的。 )


( 最後附上引頸期盼的 Tomaselli 咖啡館,這間我有愛耶!東西不錯吃,重點是二樓陽台區的座位看出去的景超級美!能把古色古香的老城區盡收眼底,還可以看到馬車在跑,彷彿穿越時空回到了古代。 )

以上是我這次歐洲行拜訪的所有「堡」!

童話國王

·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只要你來到德國 Bayern(巴伐利亞),就會不斷地聽到一個國王的名字:Ludwig II. 路德維希二世(1845-1886)。他是巴伐利亞人至今都非常愛戴的國王。

每當我出國的時候,都會很希望能多了解當地的歷史。如果有機會在參觀景點的時候請人員導覽或是租借 audio guide,我也會多花一點錢,讓參觀這些文物和建築更生動、更有意義。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能介紹以下這些我學到的小小歷史故事,我自己覺得很有趣。那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位備受歡迎的巴伐利亞國王吧!

關於路德維希二世

路德維希二世 18 歲就登上王位,而且是個標準的高富帥,身高有 193 公分,女性都為他瘋狂。但是路德維希二世終生未婚也沒有小孩,據說他跟德國作曲兼劇作家 Richard Wagner 理查華格納非常要好,但他們之間有無浪漫的關係並沒有特別記載。華格納本身結過兩次婚,但由於他需要路德維希二世的經濟及其他方面的支持才能實現他的藝術夢想,所以形成了他與國王之間不可分割的關係。

路德維希二世不好戰、不好權力,但他對藝術及興建城堡充滿狂熱,一輩子希望能活在自己的童話故事裡。他花費大量經費去打造夢想中的童話城堡,也因而得到 Märchenkönig 童話國王的稱號。雖然他最後真的是建城堡建到沒錢了,但他還是留下了三座著名的城堡:Schloss Neuschwanstein 新天鵝堡Schloss Herrenchiemsee 海倫基姆湖宮Schloss Linderhof 林德霍夫宮

在這次旅行中,我拜訪了以上城堡的其中兩座:


Schloss Neuschwanstein 新天鵝堡

很多人慕名而來新天鵝堡,是因為迪士尼樂園中的睡美人城堡,就是以新天鵝堡當作模型來設計的。因為路德維希二世的驟逝,這座城堡並沒有在他有生之年完工,其實這裡至今仍是保留未完成的狀態。路德維希二世原本雄心勃勃想建立的童話城堡,如今也只能透過這樣無法改變的歷史故事,傳達一種優美與嘆息交織的氣息。當我一邊參觀著這座童話般的城堡,一邊想著國王這個「未完成的夢想」,確實心裡會感到相當惋惜。

悲劇性的結局

路德維希二世在新天鵝堡建築的 17 年期間,總共只在此待了 172 天,其中包括他最後被軟禁在這裡的日子。軟禁過後沒幾日,他就「被發現」死於施坦貝爾格湖,得年 40 歲。但導遊說當時在他的肺部並沒有發現水,所以很有可能他是被預謀篡位者謀殺後,再丟進湖裡的。

天鵝騎士的靈感

建立新天鵝堡的想法來自於路德維希二世青少年時期所接觸到的歌劇 Lohengrin 羅恩格林,創作者正是華格納。由於路德維希二世相當喜愛劇中的「天鵝騎士」,因而自比為這位騎士,並建築新天鵝堡。這座城堡裡包括水龍頭、壁畫等等,都有許多天鵝的元素。

由於新天鵝堡內部嚴禁拍照,所以這裡只能分享它童話般的外觀。如果想看它的 3D 影像,可以點 👉 新天鵝堡官網


( 上面這張照片是從一座叫做 Marienbrücke 的橋上拍的。 )


( 新天鵝堡的側面 )

如詩如畫的環境

我覺得更值得一提的,是新天鵝堡周遭的環境,中文我真的只能用如詩如畫來形容。用英文形容的話,可以說是 picturesquebreathtakingly beautifulpostcard-perfect。Actually, pictures can't even do it justice. 以下是從新天鵝堡陽台看出去的景象。


( 有山、有湖、有森林、有城堡、有新鮮空氣、有與世無爭的清幽。 )

導覽體驗

新天鵝堡內部的導覽是由一位官方工作人員帶領著一小群訪客參觀。每個訪客拿著導覽耳機(領取耳機時就已經由人員設定好每個人想聽的語言),到達新的區域時,工作人員會先等大家都就定位,接著按下按鈕,我們每個人就能聽到不同語言的導覽了。

比起現場直接由人員解釋,然後訪客嘰嘰喳喳地討論著,我非常喜歡新天鵝堡的模式。導覽期間因為每個人都要聽自己耳機裡的聲音,所以相當安靜。而我們必須要跟著工作人員走,所以秩序也很好,而且這麼一來就也不會迷路或是亂逛一通。我自己非常喜歡這樣的安排。


Schloss Herrenchiemsee 海倫基姆湖宮

另一座路德維希二世的曠世巨作,就是 Schloss Herrenchiemsee 海倫基姆湖宮。這次來到海倫基姆湖宮完全是個美麗的意外。是這樣的,我原本沒有打算在德國待這麼久的時間,所以一開始是沒有計畫要跟任何朋友碰面的。但是後來延長了旅程,所以就剛好可以對得上朋友的休假日,於是她就推薦了這個她也很想拜訪的海倫基姆湖宮。


( 海倫基姆湖宮外觀 )

三個島嶼

海倫基姆湖有三個島:Herreninsel 男人島Fraueninsel 女人島Krautinsel 香草島。而海倫基姆湖宮就是建立在男人島上的。


( 因為有三個島,所以這裡如果要跳島,都是要搭船的。 )

巴伐利亞的凡爾賽宮

海倫基姆湖宮就是法國凡爾賽宮的仿製品,這展現了路德維希二世對於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崇拜。這裡甚至有比凡爾賽宮更長、更華麗的鏡廳。

小插曲是,這裡由官方人員導覽,但由於這位導覽人員的英文實在夾雜太重的德文腔了,所以我跟我的德國朋友只能大概聽得懂一些些,但我還是有記下來幾個歷史小知識。例如建造海倫基姆湖宮的花費,其實比建造新天鵝堡加上林德霍夫宮的花費總和還高,但是路德維希二世在這裡竟然只住了十天!只能說他真的是太英年早逝了!


( 海倫基姆湖宮外面的噴泉 )

魔法餐桌與世界最大的麥森陶瓷吊燈

宮殿內部相當金碧輝煌,但這裡一樣禁止拍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張 The wishing table魔法餐桌,德文叫做 Tischlein deck dich。路德維希二世為了用餐不被打擾,於是請人建造了這個可以升降的桌子。這個桌子就像電梯一樣,可以降到樓下,待僕人把食物擺好之後,再把桌子往上升到路德維希用餐的飯廳。所以 "magically",食物就會直接出現在這張魔法餐桌上,直達路德維希的飯廳。

這個想法來自於格林童話裡的故事 The Wishing-Table, the Gold-Ass, and the Cudgel in the Sack,故事裡有一張會自己補滿食物的桌子。這裡也再次展現了路德維希二世對童話的熱愛。

這張升降餐桌的上方,有一盞美麗的陶瓷吊燈,上面鑲滿了細緻的花朵和鳥兒。但因為它實在太美了,路德維希二世不想讓別人能夠複製這美麗的吊燈,所以他在吊燈組裝完後,就下令把它的原始模具和設計圖銷毀,因此全世界就只有海倫基姆湖宮能擁有這座美麗的陶瓷吊燈。這座吊燈正是至今相當有名的高級瓷器品牌 Meissen porcelain 麥森瓷器製作過全世界最大的陶瓷吊燈。


( 如果你仔細看的話,魔法就藏在桌角下!圖片取自海倫基姆湖宮官網 )

月亮國王的藍色夜燈

最後就是國王的臥室裡,有一顆藍色玻璃球,它是國王的夜燈。路德維希二世自稱自己是 Moon King(與太陽王路易十四對比),因為他習慣白天睡覺,晚上活動,所以他很需要夜晚的照明。

這個寢室有一張夜燈亮起時的示意圖,藍色(國王最愛的顏色)玻璃球亮起時,真的很像哈利波特電影裡面的魔法場景,但可惜不能拍照,所以只能這樣用文字記錄下來。下面有一張國王臥室的圖片,圖中間雕刻豐富的鍍金支架上,就是路德維希二世的藍色玻璃球夜燈。


( 圖片取自海倫基姆湖宮官網 )


美好的旅伴時光

最後附上我跟我朋友的開心合照!


( 這個 Biergarten 是在另外一個島 Fraueninsel 女人島上面的,當天天氣真的很熱!非常需要一杯清涼啤酒降降溫。 )


( 開心聊天走到 ferry 的路上。 )

慕尼黑

·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今年六月我有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在德國的 Bayern(英:Bavaria / 中:拜仁、巴伐利亞)度過。它不但是德國面積最大的邦,同時也是德國經濟發展數一數二的地方。巴伐利亞的代表色是藍色與白色,所以不管是路上掛的旗幟,或是這裡居民的穿搭,你都會常看到這兩個顏色的搭配,非常清新有活力!

這次我買了張 Deutschland Ticket¹ 之後就四處開始探索這個州許多美麗的城市。雖然不是第一次來到巴伐利亞的首府 München(英:Munich / 中:慕尼黑),但再次看到 Marienplatz 瑪利亞廣場美麗的新、舊市政廳,還是會發出讚嘆聲,對於歐洲保存古蹟和文化的用心感到佩服。

熱鬧的瑪利亞廣場

瑪利亞廣場可以說是遊客在老城區必訪的景點。在這裡要跟雄偉的新市政廳合影,除了不太可能可以拍到它完整的長寬,絡繹不絕的旅客也會成為背景之一。我想如果要看它全貌的話,上網查就有了,但是要看有 Poya 的瑪利亞廣場,可能只有這裡有。


( 有我的瑪利亞廣場 )

教堂巡禮:宗教與藝術的融合

剛抵達慕尼黑的第一天,我和朋友就拜訪了許多當地著名的教堂。雖然我不太清楚每個教堂裡的圖樣、顏色、建築跟那些拉丁文字背後的歷史文化和典故,但我還是能在欣賞這些精緻細膩、莊嚴又高聳的建築物中,感受到當時人類對宗教與藝術的講究和不可思議的鬼斧神工。

聖彼得教堂的可愛天使

我一直很喜歡教堂裡的管風琴,Peterskirche 聖彼得教堂裡的管風琴上還有坐著一位可愛的小天使。


( Peterskirche 聖彼得教堂 )

莫蘭迪色的神聖教堂

而下面這幾張照片是在瑪利亞廣場附近的 Heilig-Geist-Kirche 神聖教堂慕尼黑拍的,這是最得我少女心(熟女心?)的一座教堂。為什麼呢?因為這整座教堂的內部裝潢,都是我最愛的莫蘭迪色系!


( Heilig-Geist-Kirche München 神聖教堂慕尼黑 )

莊嚴的聖母教堂

另外一座老城區的教堂,就是 Frauenkirche 聖母教堂,這間教堂就像許多歐洲的教堂一樣,在長廊的前端放了一座很大的耶穌十字架像。


( Frauenkirche 聖母教堂 )

如素描畫的聖彌額爾教堂

接下來這間教堂,位在一條很熱鬧的商店街,它叫做 Michaelskirche 聖彌額爾教堂,是一座文藝復興式的教堂。我覺得教堂內部非常像一個用素描筆畫出來的 2D 平面圖,但在這個平面圖上仍然有非常立體、白淨的雕刻,是一種奇妙的融合。


( Michaelskirche 聖彌額爾教堂 )

路上發現的聖路易堂

在歐洲常常就是隨意走,你就會在路邊遇見另一座歷史悠久、雕刻精細的教堂。我們在前往英式花園的路上,就經過了下面這個 Ludwigskirche 聖路易堂。每次看到教堂的我都會說:「誒?這個可以進去嗎?」然後就推推看那個教堂的大門。因為走進每一座教堂,都像是走進一段歷史、一個藝術品。

於是我一進去就看到這相當有氣勢的鳥鑲嵌在黃金的太陽裡,氣勢磅礴!如果仔細看的話,其實陽光灑進來的角度,正好也創造出另一個圓拱的光面,我有時候在想這樣的設計是不是刻意的,因為實在是太有美感了!


( Ludwigskirche 聖路易堂 )

慕尼黑也有凱旋門

走著走著,我們又在同一條路上看到了很歐式的建物,身為一個隨時都開著 Google Maps 的人,我很快地就看了一下這到底是什麼。一查就發現這個是 Siegestor 凱旋門。我還真的不知道,除了巴黎以外,別的地方也有凱旋門。這個門原本是用來紀念巴伐利亞軍隊的勝利,現在則用作是提醒人們和平的紀念碑。


( Siegestor 凱旋門 )

寧芬堡宮:巴洛克式的華麗

除了教堂和凱旋門,文化保存良好的地方還會有什麼呢?沒錯,就是宮殿!慕尼黑有個離市區不遠的美麗宮殿 —— Schloss Nymphenburg 寧芬堡宮

參觀這裡我們是有租語音導覽的,所以大概有了解到這個宮殿的背景與故事。寧芬堡宮是一座巴洛克式的宮殿,加上花園和其他不同風格的小建築,整體面積非常大。這裡最有名的,除了巴伐利亞最具傳奇性色彩的國王 —— 路德維希二世,是在此宮殿出生,還有他的爺爺路德維希一世因為太愛美女了,所以在宮殿裡設立了一間美人畫廊,專門放上各地美女的肖像,這一間房間叫做 Schönheitengalerie 美人畫廊


( Schönheitengalerie 美人畫廊 )

充滿東方氣息的寶塔山宮

我們在寧芬堡宮買的是可以參觀所有大小宮殿的門票,所以當我們走出主要宮殿,往綠意盎然的樹林走,沿著清幽的湖畔,就來到了一個令我特別驚豔的小房子,叫做 Pagodenburg 寶塔山宮。這個宮對於歐洲人來說應該相當的 exotic,因為裡面充滿了東方氣息。說真的我也好想當個小公主就住在這裡面喔!


( Pagodenburg 寶塔山宮 )

BMW 博物館:巴伐利亞人的驕傲

當然慕尼黑也不是所有的景點都這麼的古老,慕尼黑也有現代感十足的 BMW Museum BMW 博物館

但是為什麼 BMW 的總部會設立在慕尼黑呢?其實 BMW 的全名是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直翻成中文的話就是:拜仁(也就是巴伐利亞)引擎製造股份有限公司,所以這個牌子就是起源於巴伐利亞的。而且我這次有驚人的發現!那就是 BMW 的 logo 就是巴伐利亞的代表色:藍與白!

我記得我小時候覺得 BMW 的車頭很不好看,很像豬鼻孔。但是現在這個鼻孔看起來真的是越大越帥?雖然這裡很多帥車,但我最愛的是以下這一台 BMW ISETTA 250。除了外型很可愛以外,最可愛的地方是,駕駛要從這台車下來,居然是開方向盤前面的門(沒錯那個是車頭,不是車尾)!博物館裡面有播放駕駛上下車的畫面,感覺真的很好玩,害我好想駕駛看看,然後一直玩那個門!

週日一歐元博物館

最後要跟大家分享一個好康!你知道在多數歐洲國家,星期天除了餐廳以外,幾乎什麼都沒開嗎?是的,連超市、百貨都不會開。我的德國朋友說星期天營業還會被罰錢!那除了公園你還有哪裡可以去呢?

如果你在巴伐利亞(或是其他歐洲城市可能也有這個優惠),可以注意一下星期天有一些博物館會讓民眾便宜入場參觀。以慕尼黑來說,這裡多數州立的博物館,都有週日一歐元入場費的優惠。(這個資訊也是我參加一個當地的 day tour,導遊跟我們說的,所以每趟旅程都參加幾個 day tour 真的可以得到很多實用的資訊呢!)

最後的兩張照片,分別是我們以一歐元入場費參觀的 Pinakothek der Moderne 現代藝術陳列館Bayerisches Nationalmuseum 巴伐利亞國家博物館


( Pinakothek der Moderne 現代藝術陳列館 )

從下面這個巴伐利亞國家博物館開始,我才慢慢地注意到這些工藝品有多麽精細!看看聖母瑪莉亞的衣服皺褶,好精緻寫實喔!


( Bayerisches Nationalmuseum 巴伐利亞國家博物館 )

以上是我對慕尼黑旅遊的分享,之後還有巴伐利亞其他城市的遊記喔!


¹ Deutschland Ticket 可以讓乘客搭乘德國 RB, RE 這樣的 local trains(IC, EC, ICE 等等的快車及少許其他火車不包含在內),還有其他交通工具,例如公車、地鐵等等。一個月 58 歐元,是訂閱制,所以要注意取消時間。

想像出的美好

·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If I were rich, I'd be happy.
(如果我有錢的話,我就會很開心。)

I wish I could be as popular as that girl.
(我真希望我能跟那個女生一樣受歡迎。)

If only they knew what a good friend I could be...
(要是他們知道我可以是多麼棒的一個朋友就好了...)

今天這篇文章的靈感來自於我剛結束的德國之旅。將近一個月的旅行,我的旅伴在出發前說:

It'd be awesome to take such a long break!
(能夠放這麼長的假一定會超讚的!)

但是玩到將近尾聲的時候,她說:

I wish I could go home now.
(我真希望我現在能回家。)

最後的幾天,她很急著想回家,覺得自己應該趕快回去賺錢、趕快回去看看家人和寵物,不然心裡會慌。所以說我覺得很多美好,是想像出來的。對於一個本身 schedule 就習慣排很緊的人,你要她放鬆一個月,她根本辦不到。但她會「想像」:要是我可以放一個長假,人生就會變得很美好!但最終,這個旅伴最開心的,其實是回到家,做她平常都在做的事情。


有錢就會開心?

想像一下,有用不完的錢,是該有多美好?有錢真的很好,可以更有餘裕的支配很多開銷、享受很多事物,但有了錢就一定會很開心嗎?

我真的遇過很多家境很好的家庭,他們其實過得並不開心。因為在這樣金字塔頂端的世界裡,一切的消費其實也都很高,而且賺大錢的家人,有可能把孩子寵壞了再也管不動他們,也有可能他沒時間陪孩子、有著大老闆的傲氣,或是除了賺錢,他其實什麼都不會。擁有很多錢,不能搪塞人類內心最深層嚮往互動、嚮往愛的本質,所有無關錢的情緒和困擾,有錢人一樣會有。


當個受歡迎的人很棒?

那關於當個 popular kid 的事呢?這個可能要看個性,但對我來說,盡可能地讓所有的人都喜歡我、想跟我當朋友,是一件很累的事情。

其實我很喜歡自己現在的小型朋友圈,總是那幾個在不同時期遇到的好朋友,三不五時的約一下、吃個飯,住海外的朋友也都會隨時傳訊息關心一下。這樣就很好了,因為跟這五六個人在一起的時候,我很自在舒服,不需要特別「社交」,所以能真正地幫自己充電,而不是僵硬地維持一個笑容,一直試著當一個好笑、好聊、好親近可愛的人。

該留下的朋友,是看見我各個面向和高低起伏後仍然喜歡我的人,而不是看不懂我或是不珍惜我,我還要拜託他們留下的人。


驗證想像的真實性

去想像美好,是件好事。但除了想像,如果有機會也要去驗證這個想像的真實性。就像我的旅伴發現,放長假其實沒有她想像中的美好,這也是一種重要的探索,因為她驗證了自己想像出的美好當中的瑕疵,下次就能做出調整,安排更適合自己的假期。

你也可以試著去迎合所有人,讓大家都喜歡你,擁有這麼多「朋友」之後,來看看自己是不是真正的開心。或是計算一下,一個月多賺個兩萬塊,要付出多少的精神和時間,這樣評估下來,你是否還會因為多了那些錢而感到值得和開心。這一切都沒有正確的答案,但是驗證了之後,你應該會更清楚自己想要的和適合的。


美好的本質

我自己覺得美好的本質跟心理狀態一切的平衡有很大的關聯,美好來自於我心裡的平靜,和生活各層面的平衡。我發現讓我開心的,不外乎都是那些元素:身體健康、心理滿足。對於我愛的人,我也都會如此的祝福著他們。

我相信未來還有很多美好的人事物會出現在我們的生命裡,而在那之前的每一天,我都提醒著自己玩著一個外國爸媽會跟小孩在 road trip 時玩的遊戲 I spy

Parents:

I spy with my little eye something green and soft.
(我用我的小眼睛看到某個綠綠、軟軟的東西。)

Kids:

The grass!
(草!)

你也可以時不時的問問自己:

I spy with my little eye some happiness.
(我用我的小眼睛看到一些幸福。)

Eating ice-cream on a hot summer day!
(在炎熱的夏日吃著冰淇淋!)

So, what did you spy with your little eye today?

安排行程

·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旅行對你來說是件輕鬆愜意的事情,還是稍有麻煩的事呢?對於我個人來說,由於我幾乎每次都是自助旅行,所以要安排非常多的事情。可是我願意每次都做足這麼多的準備,是因為我除了可以客製化行程,把自己和旅伴想玩、想看的地方都納入到旅程中,還可以非常清楚明瞭地知道整個行程的走向。最重要的是,如果有什麼突發狀況,我會更有能力解決,因為我知道車票怎麼買、醫院怎麼去、飯店怎麼聯絡⋯⋯所以有時候多做一點事沒有什麼不好,這樣更能夠玩得安心!

在打這篇文章的同時,我正坐在朋友家的書桌前,望著左前方某座美麗的慕尼黑教堂的穹頂。過去的兩個禮拜我去了不少地方,至於怎麼安排行程的呢?我大概有一些固定的步驟。

我的行程規劃步驟

第一步:選定旅遊區域,分配時間

以歐洲來說,因為交通方便,如果有兩三個禮拜的時間,我會有一個 base 基地,通常選擇可以從台灣直飛的航班。對於旅遊時間的分配,由於我個人不喜歡太過緊湊的跑行程,所以通常我是這樣安排:

  • 一半的時間:好好地探索這個基地的大小景點,愜意地嘗試大大小小的咖啡廳,逛逛各式的小店
  • 另一半的時間:從這個基地出發到四到五個不同的城市

基地外的旅遊景點,如果大眾運輸容易到達,我會選擇自己搭車去;不方便的話,我會參加當地的 day tour,這樣一來可以省去很多麻煩。

第二步:機票與住宿安排

機票原則上我喜歡直飛,除了快速方便,行李弄丟或轉機的風險也會降低。住宿的部分,如果可以的話,我會選擇可以簡單烹飪的住宿,雖然我很愛吃各地的美食,但是要我每餐都出去覓食我覺得很麻煩。住宿方面,我會在旅遊基地從頭住到尾;到別的城市才會住不同的飯店。住宿價格可以比較各大住宿平台和這間住宿本身的官網(通常價錢便宜太多的,它顯示的是未稅前的價錢,所以要多注意)。

第三步:景點規劃與門票預訂

我會先查好這些區域我想玩的景點,標注在我的 Google Maps 上面,看看這些點用什麼路線玩比較順。我有時候也會參考旅遊平台的路線,或是部落客的旅遊分享。門票方面,可以在旅遊平台上看看是否有較優惠的門票,熱門的景點有時候會需要先預訂參觀時間,這個部分也要先做才不會撲空。另外我也喜歡在不同城市的歌劇院看場表演,感受一下文化氣息,這個票也建議先買比較能確保座位是好的。

第四步:製作行程表

每次旅遊我都會把行程表做出來,不必每樣都玩到,但至少我會有很多選項,不怕到時候無聊。我也會標注「已購買門票或機票」的行程,表示這些時間是不能錯過的。行程表上我也會寫出飯店的住址和電話、我要拜訪的朋友的聯絡資訊,最後把完整的行程表傳一份給家人,讓他們知道我大概的行程和可以聯絡到我的方式。


旅遊的彈性

很多人會掙扎到底要不要用貴一點的價錢購買機票、住宿、門票、車票等等,來保持可以更動的彈性,這個我沒有一個建議或答案,但就我個人而言:

  • 較固定的項目:機票和住宿,我通常會直接預訂
  • 較彈性的項目:車票或是較小的行程 day tour,我會保留取消或更動的彈性

重要原則:我的旅遊時間越長,我留的彈性越大

畢竟這麼長的時間,我很難確保每一件事都照著我的計畫走,所以留一點彈性空間是比較沒有壓力的。


旅遊小訣竅

🎭 了解當地文化
當你到了這次的旅遊基地,我很推薦至少參加一個 day tour,主要是因為導遊會跟你介紹這個城市主要的歷史和人文背景,告訴你一些小知識,例如要吃什麼、買什麼、私人小景點,或甚至是當歐洲星期天所有的店都關了的時候,你可以做什麼。

🎫 善用優惠票券
很多城市都有推出優惠的車票(如日票、週票、團體票等)在他們的官網或是 APP 都可以有最完整的資訊。其他的票,如果你很喜歡逛博物館的話,也可能會有博物館聯票之類的票券可以買。

📅 提前預約重要景點
很多博物館或是展覽,會需要事先預約,如果這是你一定要看到的,請不要忘記提早安排。

👥 聯絡當地朋友
如果有朋友住在我要去旅遊的地方,我會先聯絡,看他們是否有哪幾天想要一起吃飯、玩或是 catch up 的,盡量能配合他們的時間,有在地的朋友一起玩總是特別舒服親切。

🛡️ 安全與健康

  • 保持警覺:多一份戒心,顧好身邊財物,尤其是在人多的景點和大眾交通運輸上
  • 醫療準備:常備藥一定不可少,旅平險也要買,查一下附近的醫院,多一份安心
  • 語言準備:如果可以的話,也要知道自己的身體問題、藥物過敏這些的英文怎麼說,如果不小心必須就醫,至少能簡單地敘述出這些重要的資訊

🔌 必備物品

  • 轉接頭:要記得帶,每個國家的插座規格都不同
  • 行動電源:每天都要帶著!
  • 網路連線:出國的網路我都買 eSIM,這個是不用換實體 SIM 卡的,只要先設定好,到當地後再開啟行動數據裡面的 eSIM,就可以連上網了

📍 其他實用技巧

  • 注意閉館日:查詢每個參觀景點是否有閉館日
  • 記錄旅程:每天簡單記錄自己玩了什麼,之後再打成日記,會是個很棒的回憶
  • 熟悉地圖:一定要學會看地圖,我走到哪裡都是靠 Google Maps 抵達的
  • 品嚐在地美食:到每個城鎮,都可以查查當地的特產或美食,別錯過嚐嚐看這些食物的機會
  • 善用導覽:去博物館只要有 audio guide,就租下來聽,才能夠更深地了解你正在逛的地方深厚豐富的背景和歷史
  • 交通安排:火車記得訂座位,尤其是長程的,免得一路站著

祝大家每一趟旅程都平安順利,成為美好的回憶!

健身房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上健身房是一個我這幾年新增的 routine,除了有器材可以使用之外,我自己更喜歡有熱情音樂(但不能太吵)的跳舞課,我總覺得這樣運動起來有趣很多。那今天我們來看一下跟健身相關的單字吧!

健身器材 🏋️

Treadmill (跑步機) • Elliptical machine (滑步機) • Stationary bike (健身腳踏車) • Rowing machine (划船機) • Abdominal bench (仰臥起坐板) • Dumbbell (啞鈴) • Barbell (槓鈴) • Kettlebell (壺鈴) • Yoga mat (瑜珈墊) • Foam roller (滾筒)

運動項目 💪

Push-ups (伏地挺身) • Sit-ups (仰臥起坐) • Squats (深蹲) • Lunges (弓步蹲) • Bench press (臥推) • Pull-ups (引體向上) • Planks (棒式) • Burpees (波比跳) • Jumping jacks (開合跳) • High knees (抬膝跑)

健身課程 💃

Spinning class (飛輪課) • Aerobics class (有氧課) • Yoga class (瑜珈課) • Pilates class (皮拉提斯課) • Zumba class (尊巴舞課) • CrossFit (混合健身) • Step aerobics (階梯有氧) • TRX training (TRX懸吊訓練)

人員服務 👥

Personal trainer (私人教練) • Fitness instructor (健身教練) • Front desk (櫃檯) • Locker room (更衣室) • Shower facilities (淋浴設施)

身體部位 🤸

Abs (腹肌) • Arms (手臂) • Legs (腿部) • Chest (胸部) • Back (背部) • Shoulders (肩膀) • Glutes (臀部) • Core (核心肌群) • Biceps (二頭肌) • Triceps (三頭肌) • Calves (小腿肌)

訓練術語 📊

Set (組) • Rep (次數) • Rest (休息) • Warm-up (暖身) • Cool down (收操) • Stretch (伸展) • Flexibility (柔軟度) • Endurance (耐力) • Strength (力量) • Cardio (有氧) • Anaerobic (無氧) • Calories (卡路里) • Heart rate (心跳率) • Intensity (強度)

健身目標與成效 🎯

Weight loss (減重) • Muscle gain (增肌) • Toning (塑身) • Body composition (身體組成) • BMI (Body Mass Index) (身體質量指數) • Fat percentage (體脂率) • Metabolism (新陳代謝) • Progress tracking (進度追蹤)

營養相關 🥗

Protein (蛋白質) • Protein shake (蛋白質飲品) • Whey (乳清蛋白) • Carbohydrates (碳水化合物) • Pre-workout meal (運動前餐點) • Post-workout meal (運動後餐點) • Hydration (補水) • Supplements (營養補充品)